万物皆可盘!一颗玉米卖7800元,当代年轻人又找到了“新宠”
陪你成长的阿和
2025-03-16 00:11:27
关注

在直播间里,一根玉米的价格可能被喊到数千元,有人九颗玉米花了两万块。

加工过程繁琐,先拆解玉米粒,筛选出颜色均匀、无破损的颗粒,重新排列黏合成紧密圆柱体,确保头尾完整,接着烘干定型、抛光打磨,最后添加配饰,最终才能在直播间高价出售。

这一流程往往耗时数日,手艺人经验直接决定成品溢价。比如,玉米尾部若保留完整根须,或颗粒呈现罕见的 “血线纹路”,价格能翻数倍。?

玉米 “桩型” 是关键,顺直无弯曲、尾部根须完整的才是上品,可直接加工;弯曲或断裂的则是 “普货”,需人工修复甚至重组,价值大打折扣。

尺寸也有讲究,宽度 3 厘米左右的“卡三”尺寸最符合人体工学,被称为“黄金比例”,适合握在手中盘玩,价格自然偏高。?

为制造稀缺性,加工环节衍生出特殊工艺。“瓷裂款”需精准控制烘干温度,让玉米表皮形成蛛网般冰裂纹;“果冻透”则靠高温急烘,使玉米呈现半透明果冻质感。

她们涌入直播间不仅是为了购买玉米,更像是参与一场夜间社交,从家长里短到情感困惑,话题随意延展,仿佛加入了一场姐妹淘的聊天派对。

部分商家还有多种促销手段,有些直播间还推出“玉米盲盒”,即包裹着苞叶、品相未知的玉米,增加了购买的乐趣,让无数消费者迅速沉迷于这种“开盒”的刺激感。

有的人连续两三个月,每天都会花费两三百元,开上十几根玉米,只为赌一赌能否拆出稀有花色或完美桩型。

这种“赌徒心态”并不罕见,许多人都在享受未知带来的心跳加速,以及拆出高货时的短暂快感。而当新鲜感褪去后,消费动机逐渐转向“收藏欲”。

一位东北大姐连续数月每晚现身,动辄豪掷数万元“扫货”;另有被称为“富婆”的买家每隔几月空降,单次消费轻松过万。

这些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极低,更在意玉米的稀缺标签的孤品属性。在她们眼中,高价玉米与奢侈品包袋无异,主要买一个自己喜欢。

直播间的强光下,玉米的色泽与纹路被渲染得愈发诱人,配合主播“手慢无”的催促,消费决策往往在几分钟内完成。

这种看似单调的行为,实则是都市人对抗焦虑的出口。玉米既是话题切入点,也是维系社交的媒介,购买行为背后,隐藏着对群体归属感的渴望。

众多年轻人下海种玉米

他自建 12 个大棚种玉米,每亩成本约 1 万元,若把玉米加工成盲盒以单价 10 元出售,理想情况下每亩利润可达 2 万元。但现实很残酷:

玉米种植周期长达 4 个月,冬季供暖成本比春夏高出 30%,且“高货”出品率仅千分之五。

1000 根玉米中仅有 5 根符合尺寸合适、颜色稀有的标准,其余残次品只能喂鸡或磨成玉米面。?

她把残次玉米磨成玉米面,却发现 “几十斤玉米面还不够机器转几下”,最终陷入 “卖玉米不如卖饲料”的困境。

暴利核心在于“信息差”。早期商家把成本几十元的玉米包装成“孤品”“辐射纹”等概念,直播间标价上千元仍供不应求。但随着大量新手涌入,市场迅速饱和,价格体系崩塌。

比如“宝石玉米”从千元跌至两三百元,盲目跟风者血本无归。更隐蔽的风险来自产业链上游:

种植户常以未成熟玉米或以次充好,导致加工商拆开盲盒后面临虫害、霉变等问题,单次损失可达数万元。

有人或许仍困惑:将粮食作物变成千元玩具,到底是创新还是荒诞?但对于置身这场赌局中的年轻人而言,答案似乎已不再重要。[蛋糕]

参考资料:

人物:2025年3月14日-《7800元一根玉米,到底是谁在买?》

人物:2025年3月14日-《7800元一根玉米,到底是谁在买?》

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
1
此事件有最新进展时,通知我
通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