洪剑涛去龙井村喝茶被宰,商家:100元一杯,爱买不买,闹大后立马发视频认怂!
欺软怕硬,这四个字,仿佛刻在了某些人的骨子里,平日里藏着掖着,一有机会,便会不自觉地流露出来。
这不,最近杭州西湖龙井村的一桩小事,就把它演绎得淋漓尽致。
6月28号,洪老师兴致不错,跑到杭州龙井村游玩,想品品地道的龙井茶。
熟悉那地方的朋友都知道,龙井村,山清水秀,茶香四溢,本是个让人心旷神怡的好去处。
洪老师来到一家挂着“合作社”牌子的店,看见门口坐着位老人,便客气地询问,有没有那传说中的十八棵御茶树上摘下来的茶叶。
“多少钱一杯?”
老人言简意赅:“100块钱一杯。”
价格嘛,对于御茶树这个名头,不好说贵贱,毕竟图个体验。
接着,一位女士拿出一个茶叶袋子,说这里面就是。洪老师也是个懂行的人,隔着袋子就说:“她还没打开我就闻到香味了。”
到这里,气氛还算融洽。
可画风一转,旁边一个男子突然插话,语气里带着一股子不耐烦和挑衅:
“你要么坐下来喝,100块钱信你。”
洪老师感觉到了对方的态度,涵养很好地回了一句:“别那么不耐烦,来的都是客。”
谁知那名男子不依不饶,把话又重复了一遍,还加了码:
“100块钱你坐下来喝我就相信你,你不喝我就不相信。”
这话一出,性质就变了。这已经不是在卖茶,倒像是在审视客人的钱包,用消费与否来判断一个人的诚意。
洪老师当即就表示:“就冲你这句话我就不在你这喝了,我头一次见到这样做生意的。”
说完,转身就走。
摄像师在离开时,还特意拍了下门口的牌子,上面有门牌号和合作社的名字。
这个视频一发出来,在网上立刻就炸了锅,点赞蹭蹭地超过12万。
网友们神通广大,很快就把这家店的门牌号、甚至负责人的社交账号都给扒了出来。
洪剑涛老师本人倒是非常大度,在评论区劝大家:“我们就事论事不攻击人哈!也许老板那天心情不好……不要因为一个人就嫌弃龙井村是不理智的。”
这格局,高下立判。
而那位被扒出来的店家负责人,其社交账号的画风就更有意思了。
他火速发布了一则道歉视频,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。
在账号简介里,他写下了一段长长的致歉信,核心意思有几点:
第一,视频里那个态度恶劣的男子不是我,是我表姐夫。
第二,我表姐夫之所以态度不好,是因为看见洪老师身后有摄像头在拍,“莫名产生抵触感,怀疑动机”,所以才“怒目相对言辞过激”。
第三,虽然我不在场,但“身为合作社负责人,在自己家里发生如此不愉快事件,我应负全责”,恳请大家给个改过自新的机会。
后来有记者联系他,他又说视频是经过剪辑的,还补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:“人家是明星,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,所以我们还是不说好吧。”
这事儿,表面看是一场消费纠纷,往深了瞅,却是一堂关于“诚”与“畏”的公开课。
有恃无恐的怠慢,源于敬畏心的缺席
咱们中国人做生意,自古以来就讲究一个“和气生财”。
开门迎客,笑脸相迎,这是最基本的礼数。
《礼记·曲礼上》里有句话,叫“礼尚往来。往而不来,非礼也;来而不往,亦非礼也。”
这句话的核心,讲的是一个相互尊重,你把客人当客人,客人才会把你当店家。这是一种朴素的契约精神。
视频里那位“表姐夫”的行为,恰恰是把这个根本给丢了。
他那句“你不喝我就不相信”,潜台词就是:你问东问西的,是不是喝不起?别浪费我时间。
这种态度,不是因为他“心情不好”,也不是因为看到了什么“小摄像头”,而是源于一种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——对普通散客的轻视和怠慢。
在他眼里,一个没有表现出立刻消费意愿的游客,是不值得投入时间和尊重的。
这种有恃无恐,本质上是对“客”这个身份的敬畏心缺席了。他忘了,口碑二字,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“客”一个一个累积起来的。
雷霆万钧的道歉,只因畏惧流量的审判
如果说前倨是“欺软”,那么后恭,就是彻彻底底的“怕硬”。
这个“硬”,在今天这个时代,已经不单指权势和地位,更指向了那股无形却又强大的力量——舆论流量。
道歉来得那么快,那么“诚恳”,真的是因为店家幡然醒悟,认识到自己待客无礼了吗?
恐怕未必。
从道歉信里“择”得干干净净的自己(是表姐夫干的),到把原因归结为“看见摄像头产生抵触”,再到最后对记者那句“人家是明星,我们说什么都没用”的抱怨。
这一系列操作,都指向一个事实:他低头的对象,不是道理,而是压力。
他畏惧的,是汹涌而来的差评,是网友们的人肉搜索,是“网红”打卡地的负面标签,是未来生意的一落千丈。
这不是发自内心的悔过,而是在权衡利弊后,一次精准的危机公关。
这种畏惧,固然能起到一定的惩戒作用,但它治不了根。因为它没有在店家的心里种下“诚”的种子,只留下了“畏”的阴影。
生意之本,做人之道,皆在一个“诚”字
茶圣陆羽在《茶经》里,将茶事上升到了一种近乎于“道”的境界。
品茶,品的是滋味,更是心境。
卖茶,自然也该有与之匹配的德行。
《中庸》里讲得透彻:“诚者,天之道也;诚之者,人之道也。”
意思是,“诚”是宇宙万物的运行法则,而追求“诚”,则是我们做人的根本准则。
把这个道理放在做生意上,同样适用。
一个“诚”字,对外,是童叟无欺,货真价实;对内,是真心实意,待人如一。
不会因为客人衣着普通就冷眼相待,也不会因为对方是名人就点头哈腰。来的都是客,都应以诚相待。
这种“诚”,才是生意能长久做下去的压舱石。
靠着景区的名气,靠着信息不对称,或许能做一时“宰客”的生意,但终究是无根之木,无源之水。
当互联网把一切都变得透明,当消费者的口碑能够瞬间传遍四方,那些缺乏“诚”意的商家,最终只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。
龙井村的这杯茶,洪老师最终没有喝,但全网的看客们,却品出了五味杂陈。
世事洞明皆学问,人情练达即文章。
待人以诚,行事以敬,不因人微而慢待,不因势强而谄媚。
这不仅是为商之道,更是为人之本。